首页 > 乡村振兴 正文

秋季谨防淡水养殖鱼类出血病

来源: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2013-08-16 

  高扬    研究员   宁夏银川兴庆区畜牧水产中心

  2013年8月16日
  立秋以来气温仍然居高不下,水温持续在28℃左右,由于高密度养殖,放养密度大,投饵施肥多,水体污物多,以淡水养殖鱼类出血症为主要症状病害,给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分为三种:应激性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爆发性出血病)、病毒性出血病。它们有着相似的病征,又有本质上的区别。病症不同,病理不同,防治方法更不同。
  一、应激性出血病
  1 主要症状
  当养殖鱼类受到应激因子(如拉网捕捞、天气突变和长途运输等)刺激时即可、快速地发生全身性体表和鳃出血而大批死亡。应激性出血症的病因比较复杂,多数情况下鱼体没有明显异常,一旦拉网、捕捞、运输时鱼体则表现为非常敏感,极度不安,跳动剧烈,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鱼体腹部、头部、嘴角、鳃盖、鳃丝、鳍条基部就显著充血,严重者鳃丝出血,有大量的鲜血从鳃盖下涌出而染红水体。病鱼特别不耐长途运输,大部分在运输过程中死亡,即使未死亡,也表现为生命垂危。全身变为桃红色,鱼体发硬,失去商品价值。病鱼体表粘液分泌减少,手摸有粗糙感。肌肉水分增多,体表有浮肿感。肛门轻度红肿,肠道轻度充血;肝脏肿大,质地变脆。胆囊扩张,胆汁充盈,脾淤血肿大,呈紫黑色;心脏轻度扩大,颜色变淡,腹腔内积有多少不等的淡黄色腹水。
  2 发病特点
  ①该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高峰期为7_10月份,以盛夏酷暑发病最严重,水温在25℃以上多发生,28~32℃发病最严重,20℃以下很少发生。发生应激性出血的鱼在水温逐渐降低的情况下,其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②各种养殖鱼均可发生,鲤鱼、草鱼、鲫鱼、鳊鱼、花鲢、白鲢。从鱼种到成鱼阶段均可发生,但一般成鱼发生率高。③此病多发生在以投喂蛋白质和营养含量高的饲料为主,且在有应激因子刺激下发病,如鱼的分池、转池及销售时的捕捞和长途运输等。④此病多见于高密度养殖的池塘和网箱中,而密度较稀、饲料品质较低、粗纤维含量较高的养殖条件下很少发生。早些年尤其是超量投喂添加了喹乙醇的饲料后,发病率增高,且病情会更加严重。⑤同一地区的鱼塘或同一水体的网箱中,投喂几种不同厂家生产的饲料,或投喂同一厂家的饲料,只有一部分鱼发病,而另一些却不发病。⑥发病鱼普遍比不患病的鱼长得快,即使在同一发病鱼池或网箱中,长得较快、体态肥大的鱼患病严重,而个体瘦小的鱼患病较轻,甚至不患病。⑦对病鱼使用抗菌素治疗无效或效果很差,使用VC、VE等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⑧发病突然。在发病前鱼体无异常现象,而当鱼在受到应激因子的刺激时,往往在几分钟、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即出现症状,并且很快死亡,表现鱼的抗应激能力极差。
  3 预防措施
  ①放养密度不宜过大,采用生态养殖方式,改善鱼类生存生长的环境,提高鱼类抗应激能力。②配合饲料配方要营养均衡。在鱼类不同生长期投喂不同配比的饲料,适当搭配投喂天然饵料,如水旱草,尤其是蛋白质含量要恰到好处,比例适当。③避开高温期捕捞、运输。捕捞、运输时动作要缓、轻,采用柔软网具和运输工具。实在避免不了时,要提前停食,并进行适宜拉网锻炼。④不要滥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用刺激性小、作用效果好、适应范围广的药物,如二氧化氯、溴氯海因及中草药制剂、生物制剂,以避免鱼体长期受刺激,致使应激能力差。⑤天气突变时,做好鱼池的水质调节和增氧、降温安排,做到早预测。早防范。
  二、病毒性出血病
  1 主要症状
  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体色暗黑,规格较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肠壁充血,但仍具韧性,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及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血丝。
  上述症状并非全部同时出现,按其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①“红鳍红鳃盖”型:病鱼鳃盖、鳍基、头颅、口腔、眼眶等处明显充血。②“红肌肉”型:剥下鱼的皮肤后,可见肌肉点状或块状淤血。③“肠炎型”:解剖后,可见病鱼肠道部分或全部充血,肠道粘膜不腐烂且有韧性。三种情况可同时出现,亦可交替出现。
  2 病原体
  病原体是水生呼肠弧病毒,该病毒直径70 nm,球形颗粒,含有11个片段的双链RNA。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毒株。
  3 发病特点
  ①在本地区只危害草鱼,从2.5~15 cm的草鱼都可发病,发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近年来本地区草鱼病毒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②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0~28℃。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偏低,透明度低,水中氨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率偏高,水温变化较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易发生流行。③人工感染健康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4~15 d,一般7~10d。
  病程分潜伏期、前趋期和发展期3个阶段。潜伏期:为1~3 d,在此期间,鱼的外表不显示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正常。潜伏期的长短与水温及病毒浓度有密切关系,水温高,病毒浓度高,潜伏期短;反之,潜伏期则长。前趋期:时间短,仅1~2 d,鱼的体色发暗、发黑,离群独游,停止摄食。发展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 d,病鱼表现充血、出血症状。
  4 防治方法
  ①注射或浸泡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②发病季节全池泼洒二氧化氯、表面活性剂等消毒剂。③全池施用大黄或黄芩抗病毒中草药,用量为1.0~2.5 mg/L水体。④投喂中草药饵“三黄粉”拌饲投喂,每100kg鱼用药0.5kg、食盐0.5kg拌饲做成药饵投喂,连喂(10~15)d。⑤PV碘口服,每100kg鱼用PV碘20g~50g,拌饲投喂,连喂(10-15)d。⑥100斤饲料加入黄芪多糖40g(70%)、VK3 40g、板蓝根250g、VC 40g为药饵,每天一次, 连续投喂6 天。
  5 讨论
  (1) 黄芪多糖具有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阻止病毒复制、杀灭细菌、排出毒素等功效, 并且具有用量少、作用快、持久等特点。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可使鲤鱼白细胞的吞噬率显著升高又显著提高了吞噬指数, 对白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也较为明显。
  (2) 维生素K3 为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因子的必需物质,缺乏维生素K3可导致上述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影响凝血过程而引起出血, 维生素K3可达到止血作用。研究表明VK3凝血时间显著性受饲料中VK3含量影响, 饲料中缺乏VK3会延迟凝血时间。
  (3 )《本草便读》中记载, 板蓝根可人肝、胃血分,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效, 近几年在水产用药中主要作为保肝利胆的药物来防治肝胆病。
  (4) 国内外有关维生素C 与鱼类免疫机制间的研究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 能够明显影响鱼类补体的抗体依赖性溶血活动。研究表明饲料VC水平与草鱼血液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相关,可提高草鱼的免疫功能和抵抗病菌感染能力。
  病毒性疾病主要在于预防,一旦发生,一定在生产管理上注意减少刺激,不要轻易加水、换水,要多开增氧机,泼洒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品(PVP-I),在饲料中添加具有免疫增强效果的药物,并注意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三、细菌性败血症(爆发性出血病)
  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出血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养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据调查,发病率普遍为60-100%,死亡率为 10-80%,严重时可100%发病,100%死亡。。目前该病的研究报道不少,提出的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菌等病原菌,此病的名称也较多,有叫溶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的。也有叫出血性腹水病、出血性疾病、出血病的,在1990年暂时统一用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这一名称。目前基本查明该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故有些学者建议称该病为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简称细菌性败血症。
  1 发病症状
  本地区由于集约化程度高,适合鱼体生长的时间短,鱼体生长速度快,特别容易发生此病。主要发病时间从2月底至11月份,水温在9-36℃之间均有,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为严重。有时,气温突然降低或拉网后,也容易产生败血症。
  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鳃盖、口腔、腹部、眼眶、鳍或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剖开腹腔,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患病中后期,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肌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明显可见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病情严重的鱼厌食或不吃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乱游、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而死。
  2 病因
  2.1直接原因:是由多种细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弧菌、气单胞菌)特别是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该菌是条件致病菌,在水温14.0-40.5℃范围内都可繁殖,以28.0-30.0℃为最适温度;在6-11的pH值范围内可生长,以7.27为最适;在含盐量0-4‰的水中可生存,以0.5‰为最适盐度。嗜水气单胞菌侵入鱼体后,先在肠道内增殖,再经门动脉循环进入肝脏、肾脏及其它组织。当该病的病原菌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如:溶血素、组织毒素、坏死毒素、肠毒素等时,即引起病鱼溶血、出血、肝肾功能障碍等,垂死的病鱼还可发生尿毒症及肝昏迷而死。
  2.2间接原因:嗜水气单胞菌在水体中始终存在,但要致病,必须要释放出鱼体不能抵御的毒素种类和数量,哪是什么引发了病原菌产生大量毒素呢,目前认为有几种可能:
  (1)养殖环境中池塘淤泥过厚,有机物过多,水底质恶化、老化,溶氧低、有害物质多,造成病原菌活力提高。“鱼类爆发性鱼病的消长与池塘中三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含量变化有关,发病塘氨氮、亚硝酸盐氮高,硝酸盐氮低”。发病池的亚硝酸盐显着高于非发病池。
  (2)鱼体体质差,比如由于鱼种本身、水环境、高密度和不当的用药、用饲料等原因,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使鱼体特别容易遭受病菌毒力的侵袭,进而从少量鱼体发病蔓延到大量鱼体发病,造成死亡。
  (3)饲料营养成分高、投饲量过大(比如温度高、养殖密度大时),虽可使鱼体长势快,但在同等水量环境,特别是无法换水的养殖区域,会导致水质变差、鱼体体质差,从而容易造成病原毒力强而鱼体抵抗力弱的局面,使鱼容易发病。这也是我们常常看到“在相互连片的池塘中,若采用几种不同厂家出品的饲料,此病总是发生在使用某一种饲料的鱼池,而投喂其它品牌饲料的相邻鱼池的鱼安然无恙”的现象的原因。这也是我们常常看到“该饲料在网箱养殖中正常而在池塘养殖中发病”的现象的原因。
  (4)现在各种水体都在进行养鱼,加上渔民缺乏防病知识,病、死鱼到处乱扔,发病后就将池水向外排,天然水域中水来不及自净,因此天然水域中的病原体也日益增多,以致各种养鱼水域都发病。
  3 预防与治疗
  3.1 预防措施
  (1)养殖中利用闲季清除过厚淤泥,充分曝晒塘底,并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为(125—150)kg,亩·米。
  (2)加强养殖水体的水质管理,及时降低池塘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在养殖高温季节,对于未经发酵的厩肥要避免施用。为了使池塘水体保持肥、活、嫩、爽,有条件的可采取经常换水的方式,向水体中投放生物及微生物制剂、缓释性增氧剂等,以改水和改良底质。研究发现,只要水体为老水或其中氨氮和亚硝酸超标,都标志着该病即将开始流行。
  (3)使用营养均衡的饲料,不要长期盲目地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尤其是高残留、毒性强的药物。目前鱼类实行的是集约化养殖,由饲料品质问题造成的脂肪肝,由饲料中非常规添加某些药品造成的肝坏死、肝变性等鱼类肝脏病变发生较多,主要是影响和阻碍了鱼类的循环。笔者在诊治该病时发现,大多数腹水病例的共同特点是肝坏死、变性、损伤,因此可以从营养角度出发,对鱼类最重要的脏器进行保护。
  (4)定期对水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消毒剂选择上,应以经济实惠、具有较好疗效、无副作用的为宜,定期进行泼洒;同时,可在水体中投放底质改良剂,合理调控水质。预防时,可以优先选择片剂或颗粒型高浓度强氯精,因其质优价廉,并且可以直达池塘底部,杀灭病菌,降低亚硝酸盐含量,从而改善底部水体环境。
  3.2治疗方法
  必须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不能等到鱼死得很严重时才治,因重病鱼已完全失去食欲,就无法治疗。发病鱼池的水体及鱼体中都有大量病原菌存在,治疗时必须外泼杀菌药和内服药相结合,将水体和鱼体中的病原菌同时消灭,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1)全池泼洒复方苯扎溴铵、戊二醛溶液,该消毒剂具有杀菌作用强而快、毒性低、无刺激、渗透力强等特点,在偏碱性水体中效果显著。
  (2)预防和治疗时优先选择二硫氰基甲烷溶液,药敏试验显示嗜水气单胞菌对其高度敏感,它可以有效杀灭水体中的细菌、真菌、藻类、甚至原虫类。
  (3)使用对细菌性败血症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的内服药品种。目前使用最广的药有恩诺沙星、氟苯尼考、诺氟沙星以及中药三黄粉等。
  治疗时可以选择上述1 种西药单用或者与维生素K3一起合用。内服药饵时,一般1 个疗程5~7 d,主要是在停止死鱼后再服用2~3 d 药饵。
  3.3治疗期注意事项
  (1)投喂药饵的量要计算正确,一般要求在投喂后30~45 min内吃完,如不到20 min就吃光,说明投喂量太少,病鱼吃不到足够的药量,反之1 h后还未吃完。则说明投喂量过多,将影响下一次的吃食。
  (2)外泼药要均匀,因药液的垂直扩散较水平扩散快,所以如池底不平整,则池水深处要多泼些,同时池边尤其是下风处及食场周围,病原菌的密度一般较高,也应适当多泼些。治疗期间及刚治好后不要大量换水、大量加水及捕鱼,以免给鱼带来刺激,引起应激反应加重病情,或引起复发。
  (3)因嗜水气单胞菌的变异菌株较多,所以要特别注意疗效。一般施药后病情有明显好转,死鱼大量减少,说明使用该药物有效,否则应及时换药。
  (4)如选用口服药时,应注意所选药物肠道的吸收情况,如采用中药制剂时,应选择水剂或超微粉剂等一些肠道易吸收的剂型。用药量要准确,施药量要达到最低杀菌浓度,各种药物的性质不同,用量也不同。
  (5)用药时间要足够长,不要以为鱼不死就不用药了,其实,把很多用药一段时间后仍然可发现出血的症状,因此用药要按照疗程进行。
  (6)用药期间最好选择低能、低蛋白、高维生素和添加了免疫增强剂的饲料。
  3.4其它治疗性药物
  3.4.1外用药物
  (1)辛硫磷溶液
  辛硫磷又名倍腈松,原本是一种农用有机磷类杀虫药。疗效独特,是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药品。该药具有用量低(40%含量每亩仅需25毫升左右),疗效确切(泼洒一遍基本能控制病情),成本低廉等优点。值得一提的是辛硫磷本身无抗菌作用,因此其治疗机理尚不明确,甚至有些专家根本不相信其治疗功效。但据测算全国50%以上池塘的细菌性败血症是通过辛硫磷溶液来解决问题的,常用处方为:①辛硫磷溶液+硫酸铜(或有机铜),一起泼洒,这在湖北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治疗措施;②第一天泼洒辛硫磷溶液,第二天再泼洒二氧化氯;③单独使用辛硫磷溶液一次,主要用于大水面那样用药很少的水面。
  (2)苯扎溴铵溶液
  苯扎溴铵,别名新洁尔灭、溴苄烷铵,为一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广谱杀菌剂,能迅速渗入细胞,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影响细菌新陈代谢,导致细胞内物质流失,灭活菌体或虫体内多种酶系统,从而达到杀灭病原菌的目的。该消毒剂具有杀菌作用强而快、毒性低、对皮肤和组织无刺激性、渗透力强等特点。
  目前有很多渔药企业生产含量为45%的苯扎溴铵溶液,商品名通常为“暴血灵”、 “特效止血灵”、 “克暴安”之类,顾名思义,该类产品是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专用产品。是市场上用来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第二大产品。药敏试验显示苯扎溴铵对嗜水气单胞菌杀灭作用并不优秀,也就是说单一苯扎溴铵成分产品治疗细菌性败血症效果并不会很理想,上述产品大多是通过添加特殊止血因子保证疗效的。45%苯扎溴铵溶液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用法用量为每亩水深1米用30ml,每日1次,连用2-3次。顺便介绍一下含量45%苯扎溴铵溶液的简单鉴别方法:①将药品倒入脸盆中,把手放入药中浸泡,应有刺激感;②将未开启的药瓶上下摇动,晃动几次后,应感觉到药液充满瓶子,瓶内没有液体流动。
  (3)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具有杀菌能力强,改善水体环境,阴雨天也能使用,较高的性价比等优点,预防性的消毒方案除了在正常杀虫剂使用之后进行消毒,特别有必要在连续阴雨之后强化消毒,因为连绵阴雨之后的高温天最易暴发此病。当疾病来临时,常常天阴气闷,这时二氧化氯往往能显出独特的价值。
  此外,溴氯海因、强氯精、戊二醛等消毒剂也经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败血症,但不及前三种普遍。
  二硫氰基甲烷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水质改良剂,对养殖水体中的细菌、真菌、有害藻类及原生动物等都有良好抑制和改良作用。其作用时间长,适应的PH值和温度范围广,并能降低水体中的BOD、COD及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其抗菌机理是通过产生硫氰酸根阻碍微生物呼吸系统中的电子转移,从而起到抑菌、消毒的作用。药敏试验显示嗜水气单胞菌对二硫氰基甲烷高度敏感,实践也证明其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效果独特。
  3.4.2内服药物
  多种抗生素类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病有良好疗效,比较敏感的抗生素有甲砜霉素、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黄芩、大黄、大蒜素等中药可改善鱼体肠道功能,提高抗菌药的效果,也可用于疾病控制。
  生产实践中,对细菌性败血症的判断往往都是凭经验。如果在发病季节,早上巡塘时发现有野杂鱼和鲫鱼零星死亡;连绵阴雨之后出现高温天或台风过后,均应引起高度注意,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另外,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几乎1/3 的发病池塘用常规方法处理效果不佳而改用硫酸铜后死鱼现象隔日即止,往往就是因为车轮虫(黏液包裹不易观察)等寄生情况严重。